能源技术与管理
    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它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为特征,即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将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石化工业为标志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变为生产规模的小型化,大型企业为主的商业服务模式的科层管理转变为小型企业为主的扁平式管理,企业劳动者和管理人员需要由服从性、被动性、技能型人才为主转变为更加具有独立性、主动性、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人才为主。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有人预测,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制造业重新回归到具有高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我们目前具备的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将会丧失殆尽。中国能否经得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考验,关键在教育,核心在于能否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即受过系统的教育、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能与人合作,具有亲自然情结,具有良好社会情绪力的劳动者和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强、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具有全球视野,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要做到四点: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从“唯分数”“唯知识、技能”到“全面育人”的转变,教育迫切需要回归到“人”这一教育原点,回归教育本真,回到大社会和大自然。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精神丰满的人。二要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从单一的国家课程,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转变,从单一的必修课向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转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程度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是基于承认学生天赋不同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教育的回应。三要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从单一讲授式到讲授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众所周知,只占世界人口总数0.2%的犹太人,却包揽了20%的诺贝尔奖项。他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对已有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小组讨论沟通想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重新解读。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他们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也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与之相似,美国的教育更注重鼓励学生探索。美国人认为,从A到B,最好的路径不是别人尝试过的一些捷径,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道路。他们强调,不要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做理论工作的人,也需要懂艺术,因为思维角度的变换能带来很多惊喜的发现。四要孕育质疑精神的文化,中国自古尊崇的孔孟之道,强调秩序和尊卑有序,在教育方面也要求学生尊重长辈,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不敢反抗权威,只是接受前辈的思想,因此抑制了创造力,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性和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营造促使创新人才茁壮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要在学校文化中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氛围,鼓励质疑。作为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学,更要鼓励学生问,绝不能以讲堂上的鸦雀无声而自得其乐,甚至洋洋得意。要鼓励学生发问,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它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为特征,即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将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石化工业为标志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变为生产规模的小型化,大型企业为主的商业服务模式的科层管理转变为小型企业为主的扁平式管理,企业劳动者和管理人员需要由服从性、被动性、技能型人才为主转变为更加具有独立性、主动性、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人才为主。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有人预测,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制造业重新回归到具有高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我们目前具备的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将会丧失殆尽。中国能否经得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考验,关键在教育,核心在于能否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即受过系统的教育、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能与人合作,具有亲自然情结,具有良好社会情绪力的劳动者和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强、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具有全球视野,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要做到四点: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从“唯分数”“唯知识、技能”到“全面育人”的转变,教育迫切需要回归到“人”这一教育原点,回归教育本真,回到大社会和大自然。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精神丰满的人。二要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从单一的国家课程,向国